梁昭研研究員

「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。」哪些人、物、故事得以保留並傳頌至今,又或已消逝不見,背後必然受權力關係的邏輯操作影響。盲目跟隨官方語言建構的一套主流論述及觀念,往往局限今日我們對於香港這個城市以至自身的思考。

團隊成員跨越清代遷界復界、殖民地租借新界到回歸後禁區開放,試圖拆解當中的理所當然,反思將不同時空並置對讀的可能,並重新想像邊界與我們之間的關係:

我們如何認知「新界」/「東北」、「邊境」/「禁區」?

「新界」始於1898年,地如其名至今仍然極具殖民特色。曾幾何時,香港也有很多地名如新九龍曾來去無蹤。你又會不會想這是誰的「新界」? 未來會否被消失取締?

「東北」對於不知就裡的香港人或只是遠離城市中心的「山旯旮」,甚至是政府工程人員不放在眼裡的又一個發展項目;不過對於眾多扎根吾土的村民和外來支援者,「東北」是許多人心目中難以撫平的傷痛。

「邊境」禁區原稱作 Frontier Closed Area,翻查港英政府檔案,邊界/邊境地區則多以Border / Border Area指涉。九七回歸後,Border一詞幾乎從此消失,一律以Boundary取代之。

「禁區」自1951年起,邊境因保安理由被政府架設多重圍網、檢查關卡及哨崗巡視設施,長年實施宵禁,限制外人探訪、不准拍照,居民必須申領並帶備「禁區紙」進出,經歷過半世紀方得解封。2020年,香港迎來自開埠初期鼠疫以來最大規模疫控封禁,安全措施無遠弗屆,但香港人仍然不知何時才能重見天日。

歷史未必自有公論,但總有機會重演。但願各位保持平安。

 

業餘史地研究者,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學士及碩士畢業,早年鍾情於海外邊境地區考察,亦一直關注香港新界鄉郊環境、遊走社區。